Saturday, July 25, 2009

[馬爾他] 海濱大道



Sliema, Malta

有沒有可能,我們有一條長長的有三、四公里之遙的海濱大道?

這一條海濱大道,只容行人、跑步者、遛狗人、坐輪椅或持拐杖的人通行使用,可以在基隆、台北、苗栗、高雄、屏東、宜蘭或台東,它們直接傍著東海、台灣海峽、巴士海峽或是太平洋而建,沒有私人佔據的沙灘、沒有一座座別墅擋住廣闊的蔚藍海景,在上面行走,你只吹到海風、你只望見大洋,你的視線可以放肆穿過風帆、延伸直至盡頭的圓弧海平面。

海濱大道鋪設平整、寬闊新穎,甚至跟傍著它蜿蜒而行的雙線車道一樣寬敞,不用擔心人挨著人,慢跑者不用擔心跑速不快,行走者不用擔心被追撞上。

每隔幾公尺即有一對長椅,一面望海,一面望陸,你永遠不擔心走累了無處可歇。沒有攤販叫囂擋住一截去路、沒有發傳單者不斷攔你去路,如若餓了渴了,你自可跨過馬路到另一側的酒吧餐廳吃食,或者走個幾百公尺在海畔的酒吧愜意地飲酒吹風。

路燈是一盞又一盞,臨黃昏際一一亮了起來,照亮了走道與海岸,因此即便在夜裡,你猶可在此放心奔跑、恣意漫走,你仍然可以在一盞一盞燈下,遙望遠空的星月,對影成數人。

海濱道旁,有兒童遊樂場、有環椅供人閱報聊天,甚至還有一座游泳池,不想與潮浪搏鬥者,也可在淡水中游泳,與日共昇、與月共沉。

有沒有可能,在新竹、台南、花蓮、苗栗、桃園,我們也有一座如馬爾他所有的這條令人羨慕至極的長長的海濱大道?

Tuesday, July 21, 2009

[奧地利] 咖啡時光



Vienna, Austria

來到維也納,如果只有逛一家咖啡店的時間,請不要去富麗堂皇的、備有鋼琴手現場演奏流行歌曲的、專為觀光客準備而幾乎已無維也納當地人進出的中央咖啡館(Café Central)。

如果只有一杯咖啡的時光,請到哈維卡咖啡館(Café Hawelka)。

哈維卡咖啡館位在維也納城中心第一區、史蒂芬大教堂附近的一條巷子(Dorotheergasse)裡,這家咖啡館由現今已成為奧地利傳奇人物的哈維卡先生(Leopold Hawelka)在1939年展店經營。1939年以前,原址也是咖啡館酒吧之類餐飲場所,從19世紀以來就充滿了杯觥交錯的聲音,咖啡杯與酒杯兼具。

哈維卡先生與妻子Josefine Hawelka在動亂的時代開了這家咖啡館,歷經了二次大戰時的被迫歇業,戰爭結束後,咖啡館重新開張,從那個時候開始,哈維卡咖啡館吸引了無數的當時碩彥、文人、藝術家在此聚集,他們在此撞激出維也納戰後的許多文化火花。

此後幾十年,哈維卡夫婦兢兢業業經營著自己的咖啡館,他們自己掌店、煮咖啡、作甜點,把咖啡館經營成了維也納的文化地標,幾十年過去後,兩位夫婦也漸漸成了珍稀的國寶。哈維卡太太製作的麵包甜點Buchteln尤其是客人的最愛,尤其冬日的晚上,近午夜時間她將當日最後出爐的Buchteln端上客人咖啡桌,香甜濃郁的味道,化成了多少維也納人此後的永遠鄉愁滋味。

即便早已交棒第二代經營,哈維卡夫婦仍堅持每日在店裡招呼客戶,一推門進哈維卡咖啡館,你通常可見到哈維卡老先生坐在小桌旁看報紙,他也不時在咖啡館走動與客人打招呼。我猶記得2003年的某一夜,我們幾位友朋將近午夜進了咖啡館,老太太親自送上點心,親切地和我們話了好一會家常。

2005年,在照料了這家咖啡館66載之後,哈維卡老太太過世了,好多人懷念她作的糕點與她的親切笑容,所幸,糕點配方已經傳給了兒子Günther Hawelka,每天,咖啡館的客人們還是吃得到此餐廳七十年來的招牌點心。

哈維卡老先生在老伴走後,身體更差了,但是他還是每日坐在咖啡館裡看著報紙看著客人,我不知道他每日望著自己經營七十年的老店時在想些甚麼,但這些年來,每一次到維也納,我都要來哈維卡咖啡館坐坐,一方面喝喝咖啡,一方面,我總擔心這一次見到老先生是不是就是最後一次了。

咖啡館內的裝潢、擺飾幾十年來不變,赭色系的內裝透露出濃濃的歲月痕跡,尤其入門的左側,一整面牆貼滿了海報,有關於哈維卡咖啡館本身的,還有很多是維也納藝術活動的相關海報。我每次都站在海報牆前觀望好一會,然後轉頭向哈維卡老先生打個招呼,老先生跟我點個頭,他的熱心的兒子Günther就來引我入座了。

Wednesday, July 15, 2009

[奧地利] 不想離開



Vienna, Austria

難得回到維也納,迫不及待避開城中心的觀光客,我又上了郊區的卡倫山(Kahlenberg)。

五月,天微涼,滿山蓊鬱,陽光甚好,光線穿過徐風中微微搖動的葉隙,在地上投出一個又一個緊緊相連的濛濛淡淡的黃色光影。踩著無盡綠意緩緩步行下山,涼風送爽,完全沒有寒意,或者汗意。不時,我要停下來大口呼吸這裡靜寂的空氣,環視一下四週青翠的灌木與喬木,七葉栗子樹正開花,而其大大的葉子在高處不斷搖曳,鼓送清香。遠望遠方的維也納城,一座又一座的教堂塔尖,在晴日下偶爾閃著金光。

然後繼續慢慢往前走,美好的時光,得拖慢腳步不讓它輕易溜走。

葡萄新葉正綠,果實還沒孕生而出,然而樹下已經開滿野生的蒲公英與黃色小花,蹲身一吹,蒲公英散羽成花,一捻一捻飛滿眼前。

穿入兩行葡萄樹間的小徑,沿著小徑循山坡而下,可以看見遠端的紅瓦人家。

行至半山腰,一座葡萄園與葡萄園間的綠草坪,草坪上擺了數張木桌長椅,旁邊的小木屋售有簡單的輕食三明治與新釀酒,三明治內夾滿了大大的彎曲覆疊的薄片火腿肉,佐陽光、佐薄酒,啜咬一口後,我就坐著不想離開了。

Tuesday, July 07, 2009

[馬爾他] 監獄天堂



Comino, Malta

科米諾(Comino)為馬爾他第三大島,介於馬爾他島與戈佐島(Gozo)之間,說是第三大島,實則是個極其迷你的島嶼,島面積不過2.5平方公里,常駐人口僅有四位,入冬以後倘無遊客,這裡幾乎就是座無人島,是個遺世而獨立的人間美境。

這個蕞爾小島,島上覆著小丘,石灰岩的地表上僅長著耐旱的硬草,沿著小島海岸,則有許多渾然天成的石穴與潮洞。據言,羅馬時期開始有農民在此居住,後來又被荒廢很長一段時間,一直到了中世紀,此處成了海盜的藏身處,尤其隱蔽的暗洞與礁湖,最符合盜匪們的行動需求。

聖約翰騎士團進駐馬爾他後,開始將此島納入其戍守範圍,並於1618年在島南蓋了一座12米高的聖瑪莉塔(St. Mary’s Tower),這座塔蓋在島上的制高點,與馬爾他島沿岸的許多塔樓一脈而來,既作為戍防海岸之用,也有類似烽火台之功效。

如今的科米諾島,以其老是在明信片上出現的清澄如仙水的藍湖(blue lagoon)著名於世,在陽光恁好的季節,藍湖裡以及周遭的沙岸上總是擠滿了戲水與行日光浴的遊人。海盜滅蹤了,島北反而蓋起了島上唯一的ㄧ間旅館,私人的沙灘與散佈旅館附近的渡假小屋提供著遊客五星級的享受。

有趣的是,從資料中得知,在十六與十七世紀時,科米諾被聖約翰騎士團作為監禁與懲罰違抗紀律的騎士的場所,到了十八世紀末,入侵的法國人亦使用島上的聖瑪莉塔作為監禁諜犯之處。我在想,在這座島上被禁足、被流放,從現在的眼光看來,反倒是項難得犒賞才是,君不見,那淺淺的藍水灣裡戲水的人們玩樂得有多開心?

送我去科米諾吧!我都認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