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hinatown, Singapore
我信步走到華人聚居的「牛車水」,行經一家吃食店,看來生意繁忙,牆上還掛了不少曾於報紙上被報導的剪報。兩項指標兼具,應該就是逛異鄉找美食不至於太令人失望的選擇。
牆上貼的菜單中英兼具,侍者一來,我又陷入了在新加坡每有的不確定感:該說中文(北京話)或英文?
新加坡常見的語系太多:英文、馬來文、印度文,以及包括了各式南腔北調的華人語言。即便是華語,東南亞華人多移自廣東閩南,廣東話、福州話、廈門話、北京話…,多路傳承,共存共續。遇到非華人,省事!當然說英語。遇到華人,常就是我頭痛的開始,彷彿說各種話都充滿了不確定性,一開出口,就要細細斟酌從對方的反應判斷再來要如何應對。況且,新加坡人「新式」北京話,就如同其著名的新式英語Singlish一般,有時得在腦中繞上幾回才得其真意的。
終於,我還是決定採用最安全的英語點餐。重複了我的點餐,中年阿伯侍者一回頭,用近似我所熟悉的台灣話的方言向後方廚房大聲吆喝,不到三十秒送來了我的早餐。
那種深深的語言錯位感又猛地襲上,我總是覺得一股莫名的突梯與荒謬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