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May 25, 2019

龍門石窟




Luoyang

雖然自夏朝始,貴為十三朝古都,為中國「建都最早、朝代最多、歷史最長」的都城,車行如今的洛陽市,樓高路闊,與多數新中國的城市並無二致,辨識度極低。經過幾個街廓,只見大型五金雜貨集散而產生的聚集經濟市場,彰顯了廿一世紀洛陽的工業城市性格。

我的目的地在洛陽以南、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。二千餘個窟龕,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,即便一千多年來歷經了無數劫毀:滅佛、炸山修路、盜鑿、文革…,西元兩千年時,因其文化、歷史、藝術代表性,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受到了較好的保存。

沿著伊河走,石窟大小、狀態不一,儘管龕形、藻井猶在,許多石像被削平打碎,僅剩孤獨的身軀、雙足。靈動活現的雕塑細節,挑起人的好奇之心,想知道那些失去的、被毀壞的原來的面容、頭顱,究竟是何神韻。我那希望有台時光機的願望又被鄭重許了一次。之後讀資料得知,我不須時光機,只需要飛機,還可拾得幾分失去的細節。例如,賓陽洞孝文帝禮佛圖,現藏身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;例如,文昭皇太后禮佛圖,如今安座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藝術博物館;而賓陽洞的菩薩頭像,就在不遠的日本京都大學。

據說是依武則天面容雕塑而成的巨型盧舍那大佛,兩側的迦葉、阿難菩薩,雄偉勇猛的力士與天王,體制龐大,高聳十七米餘,鑿竊不易、運送困難,或許因此逃避了毀盜。它們狀態良好,目光炯炯而神氣活現,不意外成了龍門石窟群的重中之重。

只是如今旅人忙著與佛像自拍、合拍、打卡、直播,那些曾經存在的佛教意義,都只是不關緊要的被糊化的背景,跟「十三朝古都」之於洛陽一樣,如今都只成了標籤。

龍門石窟,終究只能是古蹟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