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pril 04, 2003

[匈牙利] 西境之東, 東方之西 - 布達佩斯


乘火車自奧地利東入匈牙利,二個餘小時,我經過兩國邊境,從富庶的已開發國家景緻,經過一片片田野,然後匈牙利的房舍開始在遠處農地出現。這些小鎮的房屋建築,怕都停留在上世紀初與奧匈帝國仳離時的狀態。本應頗具歷史價值的典雅建物,因經年失修,或無力維護而顯得蒼老殘破。夕陽將天際泛得澄黃,時光的沉沉重量,像巨大羽翼棲覆在這片土地上。

車入布達佩斯,景觀與出發地維也納愈來愈為相似。共同作為奧匈帝國的成員五百餘年,雖然離異已近百年,境地各異,但兩兄弟間眉宇神態仍然頗為相近。只是,在Deli Pu站下車,還是感受到了兩地硬體建設上的落差。

流浪漢們各據一方,幾個彎拐找到兌幣處,裡面的職員說得一口流利英文,好心地要我與身後來自其他西方國家的背包族們湊齊大額,以換得較佳匯率。收妥銀兩,避開車站內許多人的好奇目光,我把自己投入布達佩斯的夜,順著沿岸燈火明亮的多瑙河漫步而下,浮遊三日。


次晨,起個登早,健行爬Gellert-hegy而去。我的習慣,到得一城市總要攀上她的高點下望,對城市地貌有了初步輪廓,才方便之後的巷戰不致速速陣亡。況且,在制高點上的景致常常也就是該城美景之最、想像之極。


走訪歐洲諸國,以我個人偏好,布達佩斯的景緻要與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並駕齊驅、各執牛耳。這景緻,並不僅是自然景觀的渾然天成,還要包括人文物貌的整體展現。該兩城有山有水,斯德哥爾摩與波羅的海脣齒相依、布達佩斯則有多瑙河蜿蜒而過;在夕照時自海上看斯城,或是在布達越過多瑙河眺向佩斯,都是人間絕美景致。瑞典人精耕斯堪地那維亞千餘年,上一世紀二次大戰不經戰亂,古蹟建築保持完整、科技人文無不發展有成;匈牙利民族駐居中歐一千一百年,自有文化與奧匈文化水乳交融,珍貴史蹟建築尤有可觀。

早春的正午,太陽恁大,卻仍冷得緊。躬逢Spring Festival之盛,我在Vorosmarty ter觀看匈牙利人的民族舞蹈與園遊餐會。投入資本主義市場的懷抱十數年,在布達佩斯市中心區步行的感覺已與歐盟其餘國家相去不遠,這類嘉年華式的活動也是純粹衝著各國觀光客而來。在Vaci Utca上漫步,根本就已與在維也納Kaerntnel Strasse購物街上無異,各世界名牌拓展據點的威力驚人。甚至,匈牙利的Westel電信還搶在全世界電信公司之前推出MMS多媒體簡訊服務。

要找到舊世界的遺跡,還得要往巷弄間鑽入。偶爾,你還會看到捷克製的陽春至極的Skoda小車,或是俄羅斯的Lada與東德製Trabant就停在路邊。在商店購物、餐廳點餐,德文還是比英文受用。在歐陸第一條的地鐵線內,仔細看乘客們的提袋,很多人使用的仍是似乎已成舊式國家專用的帆布材質提袋。赤色世界在此式微,許多當年大街上的雕像,被移到市郊的雕像公園內,改向觀光客宣揚教義…

由此,東西歐的交界,似乎是由維也納東移到了匈牙利。


在匈牙利,使用的是獨特的芬烏語系語言,不同於日爾曼語系的德語、英語或瑞典、挪威語,也迥異於源出拉丁語系的法語、義語、西語、葡語。或許因此,也或許因為本身經濟並不十分發達,移入人口少,在人種的純粹性上,顯然較德、奧諸國單純許多。而每回上地鐵,不無意外我也總是唯一的亞洲人、眾人目光的焦點。

向晚,站在布達丘陵的漁人城堡(Fisherman’s Bastion)或是布達城(Buda Castle),等著夕色降臨,布達佩斯著名的鏈橋(Chain Bridge)及兩岸燈光一一亮起,你會為布達佩斯這座雙子星城的美麗瞠目結舌、不能自己。或是過橋自對岸望回鏈橋與皇宮,你同樣要陷入深深的震顫:多美的景緻!

不知道這裡相對較低的物價在匈牙利明年加入歐盟後有無影響,也不知道此地鄉間二三O年代的景致能撐持多久,我決定下回得下鄉,去看看更不一樣的匈牙利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