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November 23, 2006

[捷克] 布拉格之死




Prague, Czech Republic

布拉格著名的查理大橋,儘管幾百年來幾度被大水淹沒,大水退去,遊客還是自世界各地湧至,橋上恆常摩肩擦踵,人聲鼎沸。

我在清晨步行過橋,旅行團的遊客約莫尚在旅館用餐,許許多多的街頭藝人也還沒開始一天的賣藝行程,橋上有一股難得、但是與四周古老建築更相稱的清冷。我望著前方山丘上的古堡,遙想著好久前曾經看過的卡夫卡的「城堡」。這麼接近城堡,這麼接近卡夫卡的老宅,心理覺得有些不真切,不曉得我會不會也如書中的K般永遠不得親炙高深難測的城堡。

我在橋上裹足不前,享受空曠的歷史大橋,並幾番停步攀在橋欄看著莫爾道河匆匆東流。我大概想不到,兩個月後,同一地點,一位台灣來的老先生橫屍此地。

六十餘歲的老先生性好攝影,破曉之際隻身到橋上取景獵像,昂貴的攝影器材引來搶匪的覬覦,不甘心、不放手的老先生與劫匪一番毆鬥,傷重氣絕,客死異鄉清冷的古橋。

我的感嘆,不只在一位老者的意外葬身。更重要的,是觀光大城如布拉格者之治安日益敗壞。

同樣的情形,也在巴黎、開羅、馬德里、倫敦、羅馬、約翰尼斯堡…。

總不禁想起學生時代念過的「比較貿易優勢」理論。根據理論,一旦有了自由的國際貿易,世界各國自會經由各自的相對優勢決定出進出口品項,農作昌盛、有效率的國家自然而然就將出口農作,並自礦產豐富的國家進口礦藏。勞力豐沛的,自然就會經營起勞力密集相關產業;海資源豐富的國家,很容易衍生出發達的海洋產業。長此以往,世界各地各有所擅、專營所長,自然使資源之運用更有效率,而有效率之較佳或極大化。

言之鑿鑿,彷似自由貿易是世界進化之萬靈丹,有了比較優勢,人類社會只進不退。

年紀愈長,才知當時深信不疑的經濟理論其實很待商榷。首先,經濟學慣用的「其他條件不變(Other Things Being Equal)」的假設從來不存於真實世界,以莫須有的假設推斷出來的理論,要套在複雜萬千(怎可能不變?)的人類社會,絕對有其侷限性。

再者,肇因自由貿易而生的國際化、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化,縱然在理論中達至了效用的較佳化,但是這「較佳化」卻只是經濟上的較佳化,是整體國民所得的提升,是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暢其流彷彿正當至極莫之能破的真理。但是,從人文角度而言,全球化所帶來的單調化與一致化卻是文明的最大殺手,當偏遠非洲國家的小孩也開始吃起麥當勞,當各個區域的鄉村住民開始湧入該國國際化的大都市,其意味的,卻也是人文風景的刻版化。就不用提,為了「平均」國民所得的提升,有多少邊緣或是不符「比較優勢」的弱勢族群之政經地位每下愈況不斷遭受排擠。多數人所得的提升與少數人的更加被邊緣排擠,是「無異曲線」與「預算線」擦出的「最佳解」所無法解釋、幫助與判斷的。

就不用提,極度資本主義化所難以避免的生態的浩劫。就不用提,強者愈強、弱者愈弱的國際間的恆常不平態勢。

扯遠了,因為國際化了,經濟發達了、人心敗壞了、社會不純樸了,舉世治安愈來愈差,暴力愈晚近愈高張,中外皆然,其實才是我的喟嘆。

二十年前的台灣、三十年前的布拉格,全都回不去了。

2 comments:

  1. 深有同感的一篇呢!尤其看到那句經濟學不能缺少的但書「其他條件不變」,忍不住笑了出來...
    因為經濟學、侵蝕了多少文化的地域性跟獨特性!

    ReplyDelete
  2. 是啊!再精密複雜的許多數學公式,也算不盡人間的駁雜豐富。

    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