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March 10, 2010

[澳洲] 澳客



Sydney, Australia

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,還停留在學生時期地理課本上的「白澳政策」敘述。或者,提到那個我們常常拿來自嘲嘲人的諧謔的「澳洲來的客人」形容詞加名詞,心中升起的對應形像,往往也是高加索白人一屬。

來到澳洲,發現其實不是。

雖然十八世紀起由英國開始有計畫地自大西洋岸派監、移民至此,這座南太平洋中的嶄新大陸,兩百多年間已經陸陸續續摻進了許多亞、非、歐、美元素,除了許多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華人勞工與淘金客,20世紀下半葉,亞洲移民如印度、中國、日本、印尼、馬來西亞更是大量湧入。越戰以來,澳洲同歐美各國一樣收留了極大數量的越南政治難民,如今越南裔人民也在澳洲人口比中佔了一席之地。

當然,乘地鐵往西或向南而行,你還可以撞見更多不同族裔人民聚居的社區:如非洲裔的、中東裔的,拉丁美洲裔的。大抵,其居住地乃隨其經濟實力的大小而分佈,環雪梨港的豪宅巨邸,自然是由最早移入、最俱政經優勢的白人佔據;離海港區愈遠,通勤的時間愈長,也就代表房價的相對弱勢,那是後進移民者不得不的選擇,除了因華人早早在一百多年前移入,已在達令海港(Darling Harbour)附近形成了巨大的唐人街Chinatown區廓。

於是,人們可在雪梨南方的Hurstville吃到道地的東亞美食,可在西邊的Auburn嚐得美味無暇的敘利亞料理與土耳其蘋果茶,日本料理在雪梨海灣大橋北側,想吃泰國料理、印尼料理、馬來西亞料理?當然都不是問題。

從飲食可粗窺政治。在歐洲,沒有一家中國餐館是道地的,千篇一律的裝潢端出的菜式是千一篇一律的粘呼呼的勾芡糊狀物。似乎任一民族移入了那兒,就不得不改變,對照了其愈來愈偏右的政治風潮:法國之不准伊斯蘭女學生帶頭巾入校、瑞士之投票拒絕清真寺的建立、奧地利之佛教廟宇老是只能藏身在大樓與一般建築裡…,澳洲在20世紀的末期,終於體認了其地裡位置上更接近亞洲的客觀情勢,廣納移民,政治立場還稱中道。

我問當地朋友,此間種族融合程度如何?說是鮮有紛爭,雖然各族裔多數分散而居,但通婚情事普遍。

大抵,這個土地面積約台灣210倍,人口卻只有2000萬的國度,資源浩瀚,人口相對稀少,競爭資源的壓力不若歐陸。再者,凡移民此者,多數已想拋卻其原有母國的各式政治紛鬧,多數人來此只想好好過生活、只想好好重起爐灶追尋美夢,經濟第一、政治退位,如此造就了百族共融且共榮的景況。雪梨之國際化、澳洲之全球化,還都仰賴這樣的豐富道地的多元文化。

想及我們的島內,早到與晚至的移民的無止盡紛爭,兩派移民又同時對十數年來新進移入的東南亞移民充滿歧視與敵對,總是讓人憂心、總是令人斂容。

5 comments:

  1. 看到最後一段實在不禁感觸,真不知人民的心量是否會和國土大小成正比...可是想想似乎又不像,我週遭就充滿著很多心量廣大的良師益友^^

    ReplyDelete
  2. 希望台灣政界能多些心量大的人吧!!

    ReplyDelete
  3. 隱藏的邏輯一書這麼認為
    個體變成群眾時
    奇妙的行為就產生了

    不知是不是這個島太小
    把人們聚得太密所致

    又或是
    這個島人們吹的風喝的水不好????

    ReplyDelete
  4. 可是我朋友去紐澳玩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, 讓我對去紐澳自助行竟有些卻步呢.

    ReplyDelete
  5. 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,帶著這樣的心態上路,可能會讓自己對於所面對的事物更有準備一些!

    ReplyDelete